環保強監管下的綠色供應鏈
作者:admin 更新日期:2018/4/7 8:49:58 點擊:

“我希望在座的很多很好的大企業重新檢查一下自己的供應商,沒準一級供應商沒問題,二級供應商有問題。”10月13日,在一場名為2017綠色供應鏈的論壇上,環保部中國東盟環保合作中心技術交流部處長石峰向出席論壇的70多家企業代表呼吁道。
讓石峰作出上述呼吁的,是發生在上個月的“舍弗勒斷供事件”。雖然事隔近月,事件仍成為當天嘉賓們討論的焦點。
“惋惜”是石峰聽到事件后的第一反應,當時他正在山東參與環保督查。“一是惋惜這么大的經濟損失,二是惋惜直到今天,還有企業沒把綠色供應鏈納入到他們的企業規劃中,而且是這么大的跨國企業。”石峰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
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代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所作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美麗中國的四大舉措,其中排首位的就是綠色發展。報告明確指出,加快建立綠色生產和消費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導向,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
14天督查193家中小企業
今年以來,環保部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啟動了“史上最大規模”的大氣污染防治強化督查。
石峰是這個由5600人組成的環保督查組成員之一,14天的時間里,他和同事督查了193家中小企業。
結果讓他有些失望。
近年來,隨著“大氣十條”、《環保法》等相關環保法規陸續出臺,石峰本以為過去企業無視環保責任的問題已大大改善。“現在看來我的判斷還是有所偏差,即使是大企業、跨國企業,他們的環保意識可能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到位。而中小企業數量龐大,如果單靠環保部門的力量一家一家去查,很難實現持續性的有效管理。”石峰說。
在石峰看來,要想解決上述問題,讓越來越多的企業覺醒承擔社會責任,把嘴上說的環保責任落實到實際的采購行為中,通過大企業建立綠色供應鏈不失為一個可行之策。
所謂綠色供應鏈,是指企業從產品的設計、采購、生產、廢棄物處置等全生命周期過程以及企業供應鏈上下游供應商等企業都遵循的一整套環境管理要求。
“我們設想,如果當初舍弗勒在選擇供應商時,充分考慮到環境因素,采購符合環保規定的企業產品,那么類似上海界龍這樣的企業早就沒有了立足之地,類似的困難也早已避免。”
石峰這一想法得到了論壇現場不少嘉賓的贊同。
事實上,近年來,隨著國家和社會愈發重視環境問題,通過政府和企業合作,建立一個綠色環保的經濟體系已經成為了整個社會的共識。
多數企業只追蹤到上一級供應鏈
與石峰一樣,丁杉杉同樣建議企業盡早將綠色供應鏈的理念投入實際生產操作中。
作為公眾環境研究中心綠色供應鏈項目負責人,丁杉杉管理著一個十幾人的團隊,團隊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通過電子檢索與人工搜索,發現各大品牌在華供應鏈中,是否有哪一環節出現了環保問題,并告知品牌,督促其與供應鏈上的合作方溝通,進行環境整改。
在她和團隊看來,一個企業履行自己的環保義務,遵守環境法規,本就是應有之義。
丁杉杉當初之所以選擇將焦點放在供應鏈層面,就是因為發現很多企業只對自己的生產有著嚴格的要求,卻忽視供應鏈層面的環保責任。
“一個產品的生產所涉及的是供應鏈數量龐大,就拿舍弗勒事件中所涉及的幾十家汽車公司來說,可能很多根本不知道界龍是他們的供貨商,雖然很多企業都標榜自己對綠色供應鏈的重視,但多數只能追蹤到向上一個層級,即有采購合同的一方,比如到舍弗勒這兒就停住了。”丁杉杉向時代周報記者解釋。
公眾環境研究中心對綠色供應鏈的調研與推廣工作從十年前就開始了。僅今年一年,丁杉杉和她的團隊已經與幾千家企業溝通過供應鏈的環保問題。
這樣巨大的工作量,收效卻并不顯著,發出去的郵件許多石沉大海。
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向時代周報記者解釋,類似的情況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企業在相關問題上責任意識的淡薄。盡管如此,十年來,他們的工作還是順利了很多,其背后的原因是整個國家和社會對環保問題的重視程度提高。馬軍直言,“強化監管的大環境是有利于綠色供應鏈的建設”。
最明顯的變化就是,過去不愿正面回復的企業,如今大多都會回信了。
2016年,公眾環境研究中心發現汽車品牌豐田的疑似供貨商存在廢氣污染。與公眾環境研究中心共同跟進這一事件的環保組織致信豐田中國社會責任部門,但確認信件收到之后,就沒有更多下文。
第二次再遇到類似的問題,情況有了改變。
“豐田公司內部設置了專人與采購商進行溝通調查,并請公眾環境研究中心專門負責豐田品牌的負責人,前往豐田在北京、天津的多個工廠進行了溝通和對接。光在天津和北京兩地我們就開了多次會議,因為豐田在中國的廠區多,我們確實看到豐田在做一一排查。”丁杉杉說。
豐田最終推動了前述上游供應商的整改,不過,豐田拒絕了時代周報記者的采訪要求。
推動1004家供應商整改或披露
政府、企業與環保機構的合作,是供應鏈環保狀況改善的重要原因。
環保部負責綠色供應鏈工作的政策法規司副處長王力向時代周報記者介紹,綠色供應鏈的概念近年來在中國已越來越受重視。《“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就專門提到建設綠色供應鏈的產業體系,國家質監局和國標委聯合發布的《綠色制造制造企業綠色供應鏈管理導則》中亦提出,加速推進供應鏈環境管理的標準化進程。
在論壇上發布的綠色供應鏈CITI第四期年度報告中,共有59個品牌通過綠色采購,推動了1004家供應商對其違規問題整改或排放數據作出了披露,成績較去年有了顯著提高。
在報告所涉267個在華采購的品牌中,蘋果、戴爾、levi s分居前三位,其中蘋果以82.5分的成績連續第四年位居榜首。
蘋果公司供應商責任高級總監寶拉·佩爾斯(Paula Pyers)向時代周報記者介紹,與富士康合作的零廢物項目、與100個供應商合作的水回收項目分別為蘋果的供應鏈實現了零浪費和35%的水回收率。
本土品牌的表現同樣有很大提高,其中以與眾多傳統高能耗、高排放行業相關聯的房地產行業表現突出。2016年初,阿拉善SEE生態協會、中國城市房地產開發商策略聯盟、全聯房地產商會、萬科及朗詩共同發起“中國房地產行業綠色供應鏈行動”這紙民間綠色契約。
盡管形勢可喜,但綠色供應鏈CITI第四期年度報告中還提到,汽車、紙業、制藥、共享單車等行業綠色供應鏈建設仍嚴重滯后。